学历与能力两者并不矛盾,但获得学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能力,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搞明白
2月26日,2024年考研初试成绩及国家线开始陆续公布。尽管此次考试报名人数迎来了8年来首降,但预估录取率不会超过30%,竞争依然很残酷。在社交媒体上,考研国家线登上热搜,没考上的人难免失落,考上的也只是暂时“上岸”,并非一劳永逸,接下来是几年的学习阶段,未来就业也存在不确定性。种种复杂心态影响下,学历与能力之辩不出意外又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围绕2024年考研话题的讨论,此前主要是针对报名人数。教育部官网消息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相比2023年的474万下降了36万。而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从2015年起,考研报名人数逐年递增,从2015年的164.9万人上涨到2023年的474万人。考研报名人数在连续8年增长后首次下降,主流解读认为,这说明大家越来越理智,要不要读研,值不值得读研,还得看个人情况,过去那种单纯为了就业而追求学历提升的现象逐渐退潮。
考研热度比肩高考,足以看出其社会影响之大。不过,教育完成后迟早面临就业,决定读研的吸引力归根结底还要看大家对于就业的预期。当这种预期发生变化,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热情肯定会随之变化。不同的人考研动机会有差异,有的人有志于学术,所以要迈开这一步,读研之后可能还要读博;而有的人则是顺应趋势,觉得现在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变弱,研究生学历尚存一定优势。
数据显示,2010年,毕业3年内的硕士生工作收入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3.34倍,而到了 2020年,这一数据略微下滑至3.19倍。与大专、本科相比,硕士学历在毕业3年内的薪资优势相对维持得较好。但这种趋势显然不可能一直保持。社会上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而且,有点特殊的在于,研究生学历属于不上不下,在就业市场上,本科算是一个门槛,而硕士研究生相对本科来说优势并不大。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才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学历贬值”现象更为明显。高学历尽管有一定优势,但如果考虑到学习期间的投入,性价比就显得不那么高了。
近年各种高学历低就业现象频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就业市场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对于要不要考研,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讨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标准答案。可以确定的是,考研注定只是一种人才成长之路,如果把它作为就业的赌注,势必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充分权衡个人的实际情况,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从就业角度看,一个有能力的人肯定能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反倒是单纯依赖学历,在职场上很难有长远发展。学历与能力两者并不矛盾,但获得学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能力,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搞明白。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