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国防部特地买了100本书,发给美军高级将领研究。
后来,美军方面又买了几千本书,发给参加海湾战争的战士们,几乎人手一本。
这本书,就是开国少将陶汉章写的《孙子兵法概论》。
陶汉章将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首先他的出身就很厉害,出生于江西一个名门世家,祖上五代都是文学家、大诗人,祖父还是清朝翰林,担任过直隶州知府,因此,陶汉章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文化功底非常扎实。
不过,生逢乱世,陶汉章没有心思做一个文学家,而是投笔从戎,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
因为成绩非常优秀,还没等毕业,陶汉章就被吉鸿昌看上了,让他到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当参谋,当时,陶汉章还只有16岁。
可惜,抗日同盟军很快就遭到了蒋介石的镇压,吉鸿昌也被捕入狱,陶汉章只好回到了江西老家。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时的江西,正是红军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陶汉章就加入了红军,并很快崭露头角,被安排当教员,给红军的基层军官们讲课。
当时,陶汉章只有16岁,还是个半大孩子,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不想听他讲课,但是,陶汉章只用了一堂课,就让那些久经沙场的军官们心服口服,甚至还有很多高级将领也都跑来听他讲课。
从此,陶汉章就与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出了《军事问答100题》《游击战纲要》《参谋工作守则》等等著作,不光在红军、八路军中非常流行,连国民党的将领们也都很喜欢,还被国民党的很多军校当成了教材。
很多年后,一些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恢复自由后,还特地去拜见陶汉章将军,说当年就是看了他的军事著作,才学会打仗的。
建国后,刘伯承受命创办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汉章,特地把他调过去,担任训练部副部长,成为刘伯承的重要助手。
正是在军事学院期间,陶汉章系统地研究了《孙子兵法》,为他后来创作《孙子兵法概论》打下了基础。
当时,军事学院用的主要是苏联的教材,在很多东西上都跟我军的情况不相符,学员们也普遍反映听不懂,所以,刘伯承就决定编写几部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兵法圣经《孙子兵法》,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陶汉章。
起初,陶汉章心里很没有底,他之前虽然也看过《孙子兵法》,但研究得并不深,和学员们随便聊聊还行,但要作为教材使用,就太勉为其难了。
这时候,刘伯承就鼓励他说:“让你做这个事,肯定会给你足够的支持,我会把战役系的所有教员都叫来,大家一起研究,争取早日研究出来成果。”
而且,刘伯承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说:“《孙子兵法》虽然分成十三篇,但其中的观点重复和相互雷同的地方很多,实际上只讲了六个问题,一是智谋,二是兵势,三是奇和正,四是虚和实,五是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六是用间。”
刘伯承的话,给了陶汉章很大的支持,开始潜心研究《孙子兵法》。
不过,陶汉章这时候还只是编写教材,并没有把它写成一本书,直到1985年,这本书才正式出版,名为《孙子兵法概论》,前面六章,正是刘伯承总结的那六个问题。
因此,陶汉章将军说:“刘院长总结的这六个问题,时隔30年后,就成了我写《孙子兵法概论》的主要框架。”
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就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被翻译成了英文版,由美国纽约史特林公司出版,在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国防部还特地买了100本《孙子兵法概论》,发给美军的高级将领们,要仔细研究这本书。
后来,这本书又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美国国会高级顾问布尔基斯金,还特地给陶汉章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我读了您的书,不仅我一个人受益,我相信所有人读了这本书,都会受益。”
2010年12月16日,陶汉章将军因病去世,享年93岁高龄。
(参考资料:《陶汉章画传》《开国将军轶事》《百名将帅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