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现在这么火,具体能干什么?这个问题如今又多了一个答案:AI可以照顾大熊猫了!
据南方+记者了解到,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腾创班)(下称“广工腾创班”)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腾讯云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全球首个大熊猫行为智能识别模型”及智慧管理系统在日前举行的腾讯云生成式AI产业应用峰会上正式亮相。
“大熊猫彩云一天中大概有4-5个小时都在吃东西,喝了两次水,睡觉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晚上8点多睡觉到了11点左右,醒来的第一件事他就是吃竹子……”
“AI+大熊猫保护”项目导师、广东工业大学腾创班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念向南方+记者介绍,作为人工智能+大熊猫保护探索项目,该系统可智能识别大熊猫进食、喝水和睡觉等行为并生成报告,被称为“大熊猫AI奶爸”。学生们基于腾讯云人工智能开发服务平台TI-one,打造出第一个大熊猫智能行为识别模型,可以智能识别记录大熊猫进食、喝水等行为。
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进食、喝水、睡觉等行为是判断大熊猫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比如长时间不进食或进食时间较短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有的行为和饮食异常也是生病的征兆,这些大熊猫行为过去主要依靠人工现场观察和记录。饲养员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大熊猫的行为状态,估算进食量等等。
“大熊猫彩云一天中大概有4-5个小时都在吃东西,喝了两次水,睡觉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晚上8点多睡觉到了11点左右,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竹子……”如今通过“大熊猫AI奶爸”,大熊猫彩云的一天都可以通过数据化进行呈现。
“AI领域相关的工作,数据集是最重要的部分。”广工腾创班学生蓝学深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身在广东为住在四川的大熊猫设计“AI奶爸”所做第一个工作,是大熊猫行为数据集的采集。“首先我们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的关于熊猫日常生活视频进行精选。从5000个小时的视频,精选出了120个小时的有效视频。也就是有熊猫日常吃、喝、睡、其他行为的视频。这些视频初步构成一个熊猫行为数据集。第二步,是算法模型的开发。首先我们把120小时的数据集切割为220W帧,然后再从中精选7W多张图片,来进行一个行为的标注。最后将这些做了行为标注的图片全部喂给算法模型,让模型认识大熊猫,识别大熊猫的行为。目前大熊猫行为智能识别模型识别大熊猫吃、喝、睡等行为的准确率超过80%。第三就是开发大熊猫智慧管理系统,并接入大熊猫行为智能识别算法。饲养员可以在系统上生成大熊猫个体日报,可以看到这只大熊猫今天什么时候喝的水,喝水时间持续多久,更好理解整个大熊猫这一天内的情况。也可以让饲养员生成周报,月报,这样一段长时间的报告,就可以看到的大熊猫行为趋势的变化,比如说前几天一直都吃很多的食物,突然有一天吃的食物变少了,大熊猫就有可能生病了,或者有一些其他部分的原因就可以让饲养员关注这只大熊猫营养健康状况。”
作为目前就读大二的00后,在项目中负责算法训练及软件开发的广工腾创班学生林宇轩而言,大熊猫“AI奶爸”的训练可以说充满挑战。“我们在数据标注上就遇到了难题,要解决大规模数据标注的工作量。一开始我们采用人工进行,平均一个视频行为标注(1条视频时长1分钟)完成需要用1个小时。后面我们向腾讯的工程师寻求指导和帮助,利用腾讯云TI平台的半自动标注的能力,进行半自动标注,最后我们算法组两个人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行为图片的标注。按原计划来说需要协调其他团队的同学一起一共8个人连续10天打标注,采用腾讯云TI平台之后,整体效率提高很多,与原来相比大概提高40倍。”
“实际上,当初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作为大二学生可以做这样的事,可是我一直鼓励他们——你们可以的。”蔡念坦言,在面对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让学生们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在真课题中遇到困难时他们要像海绵一样主动吸收新知识。
据南方+记者了解到,如今项目组也在探索,结合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探索打造一个信息全面、知识专业的“AI大模型奶爸”——既懂每一个大熊猫个体的特性,也掌握专业的饲养知识,能为饲养员们生成大熊猫“个性化餐单”等建议。“我相信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进行适应性拓展和复制。”蔡念认为,未来“AI大模型奶爸”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南方+记者 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