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0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白云区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第二届“广州市2024年中小学、幼儿园德育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读懂孩子,呵护成长”。
怎样让孩子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德育工作怎样与学校、研学营地的特色文化相融合?7月10日上午的德育论坛“活动实践引领孩子成长”沙龙上,来自学校、博物馆、研学基地的嘉宾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
案例展示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现场
探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问题
怎样推动世界各国积极进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塞内加尔共和国代表”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同策略;“美国代表”说,发达国家应积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与技术的支持;“爱尔兰代表”给出数据,全球有六分之一的儿童处于极端贫困中,无法满足基本的基本需求;“奥地利代表”认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儿童友好型城市才有条件建设……
在德育论坛“活动实践引领孩子成长”沙龙中,来自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模联社的18名同学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推动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模拟会议。
会议中,“各国代表”们呈现了联合国会议中的主发言、动议、投票等发言与表达立场的形式,并严格执行规划好的发言时间,展示了如何在一两分钟的短时间内进行发言、表态。其间,战乱环境是否能否建立儿童友好型组织的问题还引起了“多国代表”的讨论。
模拟会议中,云英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显示出了沉稳的气场、流利的发言、国际化的视角,据介绍,云英实验学校模联社已进行了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常规化和社团化的模拟联合国校本课程和阶段性的实践成果。
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邓东表示,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来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正是本次德育论坛“活动实践引领孩子成长”沙龙所要探讨的内容。
主题发言
情景再现、劳动体验
研学营地让红色文化“动”起来
“怀德于心,见德于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在沙龙的主题发言环节,龙岩古田营地执行校长邢建华分享了古田研学营地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助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
古田营地占地137亩,建设有多个研学点,邢建华介绍,研学活动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六大领域的研学课程。
比如,组织学生走进古田会议旧址、参观红色场馆,并以历史情景再现的方式,组织学生重温会议经过,利用剧本进行角色扮演,重现伟大的古田会议;通过编草鞋、重走长征路等方式组织学生体验红军生活、传承红色基因。
举办文物模仿秀
将合作基地资源引入校园
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副校长张暖介绍了该校用实践活动引领孩子成长的经验。该校建校5年,已经有两个校区、48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并建立了枢纽集群式“展翅”德育系统,致力培养“彬彬有礼、勃勃生机、孜孜以求、灼灼其华”的天翼少年。
例如,班级发展中推行“双师制”,建立“一班一品”,帮助学生踏上自己钟爱的跑道;校园活动中,开展“晨韵”“晨练”“晨读”“晨劳”四种励志活动,让每名孩子都能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投身在主体的实践中。
由于学校周边资源丰富,学校将各合作基地的资源引入校园,举办文物模仿秀等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脱离题海和电子产品,参与到社会活动、亲子娱乐当中,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开阔视野,汲取多样的成长养分”。
融合文化与劳育
学生在校园中体验种菜、做菜“一条龙”
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聂一淼分享了该校基于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活动的实践与经验。
“白色是无色之色,绿色代表生命之色表示活力,白绿交融代表友爱互助”,聂一淼介绍,该校延续百年培英文脉,积极打造“白绿映红文化”,比如,邀请红色教育专家陈芳芳奶奶等入校讲课;六年级毕业典礼上,六年级师生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向建党百年献礼。
对于不同年级,学校制定了不同的德育重点,如,一年级以行为习惯养成、幼小衔接为主,三年级有“白绿厨房”等劳动活动,同学们可以在种植区自己种菜、浇水、养护,收获新鲜的萝卜、青菜后,再在白绿厨房中做“大厨”,亲自做出热腾腾的萝卜丝鸡蛋汤,“在劳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抓住“博物馆热”
为孩子定制特色导览活动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负责人宋敏进行了“博物致知 ‘育’见未来”的主题分享。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广东省博物馆特别制定了儿童版的参观礼仪,并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一起,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如针对低龄儿童的“寻龙记”、关爱特殊群体的“小候鸟聚花城”,“粤博里的中国红”带领学生感受信念的颜色和蓬勃生命力。
广东省博物馆还植根岭南文化,组织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导览活动,并设置了可以“上手”的教具,如广彩瓷器,木雕饰品等。让文物走出玻璃柜、走进学生心中。广东省博物馆还参与设计了“行走广州”、一路同游南粤古密道等系列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体验中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沙龙研讨
读懂孩子,从看到真实的孩子开始
在沙龙研讨环节,4名嘉宾探讨了“怎样在活动实践中引领孩子成长”的话题。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醒彬介绍,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讲求四个“融合”:与红色教育融合;与学校主题活动相融合,如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包括家务劳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少年”,李醒彬说。
“今年的德育论坛主题是‘读懂孩子’,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从研究教材、教法转向了研究孩子为主……“广州市培英中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戴美婵强调,读懂孩子,需要“理念先行”,即“孩子在前,老师在后”,让老师观察到真实的孩子,才能践行因材施教、“放手”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
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秘书长曾健允主持的教育实践基地入选了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她介绍了团队进行职业技能体验相关研学课程的研发经过,还提出了“职商”的概念,强调,孩子的“职商”需要从小培养,“而不是等到高考报志愿时才想要选什么专业,没有充分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时候,就只能盲目地填报志愿”。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曾思平带来了陈家祠在馆教合作、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经验。由于民间工艺博物馆在手工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陈家祠在200多所共建学校开展了活动,教孩子们画广彩、绣广绣、剪纸等,参与学生已超万人,公益课时已超20万个课时,“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帮孩子们拓展视野、提升核心素养,也达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专家点评
汪永智:点赞广东、广州经验
研学活动要避免过度“娱乐化”“商业化”
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汪永智点评了本次沙龙活动。他为参与现场展示的不同实践单位点赞:“特色分明,有的已形成品牌,非常好”。
“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要让孩子们看到火热的生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汪永智认为,实践活动对于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维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建议各个单位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同时,他建议各单位创造条件、挖掘资源,开发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线路、新场所,“这一块,我觉得广东做得非常好,职业院校在场地、专业等方面有特长,我们基于中职、高职院校建设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要求每个基地要为周围10所以上的中小学服务,这是我们广东的一个特色”。
汪永智还建议研学基地要加强课程建设,避免研学实践活动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现在有些旅行社是谁给的费用高就领学生去,拍个照片转一转就走了”,他希望学校帮孩子选择好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负责,“尽量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来开展实践活动”。
另外,他透露,教育部即将启动劳育师资的职称评审,各个学校应让有特长的劳育老师慢慢由兼职转向专职。
汪永智还建议广州在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方面培育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广州的教育部门在这一块开展得非常好,我前段时间参与了一些活动,感觉都做得很好,一些中小学生做得不亚于我们中职学校”。
他还建议广州的相关部门要联合起来,搭桥铺路、多方育人,将各级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联系起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实践教育创新联盟。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叶可可 游曼妮
执行:南都记者 杨晓彤 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程安 李文 王诗琪 刘哲
视频:南都记者 马强 蔡文茵 罗雪纯
技术:麦毓轩
设计:张许君 李毅然